民之初生——石器及陶器之创造。
一、石破天惊
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百万年之久。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用最简单的打砸法来创造和使用工具。用石块敲打,碎块尖的部分可以用来切割肉体,与野兽搏斗。
旧石器时代的东西有很多,大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发明。坚硬的部分与野兽搏斗,钝的部分则用来敲击骨头,喝骨髓之营养,是谓旧石器时代之瑞士刀。
远古时代,创造发明并非为了美,而是为了生存,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材料的不一般的感受,隐含着创造的意义在其中,其形状、大小、方圆、粗细之讲究逐渐体现,正是美的历程之始。
到了新石器时代,工具有所不同于旧石器时代。因为敲打的力量很大,而无法找到精致的造型,故在此时代中诞生了磨细法,即把粗糙的地方磨掉,把粗糙的石头磨得非常细腻。有别于敲击,敲击很快,而磨,则需要时间及耐心。
美的创造,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新石器时代的石头比较规矩、光滑圆润。旧石器时代好比是一个没受教育的人,而接受了文化及教养之后,开始有一种修养和内敛,是谓新旧石器时代之差别。这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阶段所呈现之样貌。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手工在制作过程中愈来愈精细。《论语》有云,切磋琢磨。工艺来到此便更讲究细腻之程度,在此过程中努力把最漂亮最光滑之部分展露出来,是谓玉石。美石为玉,即把漂亮美好的石头称为玉。
中国人喜欢玉,好像这些石头漂亮到可以挂在身上,当作玉坠。石头经过精细的制作过程把千百年来淘洗带来的物质最美好的质感显现出来。
此时,石头从功用性,经过切磋琢磨之过程中,开始浮现美。
1.1. 玉圭
玉圭用于祭祀鬼神。这个造型与石器时代最早的造型有所类似。
美的创造会源远流长,而文化是传承的,藉由此祭祀之物可隐隐约约感觉到与先人创造之联结。
1.2. 玉璧
中国人追求规矩,喜爱圆形。古代的皇帝把玉璧当作祭祀物品,相信能够把其作为与鬼神沟通交流之用。
一块石头从最开始的工具,经过人的慢慢雕琢,开始呈现不一样的精神价值。
美,在遥远历史中逐渐跑出来,功用性的存在与精神的存在开始慢慢分开。
二、初民陶器之创造
约莫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史发生了大变革,物质的转换和环境的变化有所关联,人类文明由狩猎时代走入农业时代,这个变革便促成陶器的诞生。
农业时代的特征有三:
一曰畜牧,意即圈养动物,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可以养牲畜,可以在空间中安静下来。这与狩猎不一样,因为狩猎者非常烦躁担忧,但畜牧者则很安心,有一种安居稳定之心态;
二曰种植,农业与植物有关,从播种、发芽、照料到收获,是一个固定的空间,所以必须安居乐业才能有此条件;
三曰天时,与天气有关,先人开始懂得观察天象,在时间上面也能找到一些秩序,从而能在时间空间之内找到稳定生活的地方。
文明的产生,来自一个缓慢的过程,狩猎太急躁,而农耕很慢,文明得以慢慢累积。环境变化太急躁,无法产生文化的沉淀,中国经济猛烈发展的这几十年间,珍贵的建筑拆呀拆,我们没有共同的记忆,就没有文化的春天,就没有文明的思考……像农业时代的稳定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
人类发现泥土加水放入火烤,可以创造陶器。上图之红陶尖底壶,远古的人如何找到这个造型?人要喝水,来到水边,发现原来手和掌合起来形成的空间能够装水,便得出这个造型之由来,系对于生活的观察。下面是个尖尖部分,线条从下面拉上去,为何底部是尖尖的呢?若为平底,则不易沉于水中,若是尖底,则易沉下去,水就进来了。两边是耳朵,绑着绳子可以轻而易举拉起来。
陶器的材料是水、火和土三个五行要素。除此之外还要掌握材料之中水与土的比例关系,此非科学,几千年前却懂得此。除此之外,陶器做成这样子,杂质需要很少,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把大的粗糙石头筛掉。
景德镇的泥土系高岭土,材质非常优秀才可以做出举世闻名的陶瓷。先民在耕种的时候把田地里面粗的砾石拿掉,然后灌水,确保泥土的湿润度,才能播种,确保秧苗茁壮成长,这个感觉很接近制作陶器。
2.1 彩陶鱼纹盆
彩陶鱼纹盆造型下方乃大体积,上方则是个收口,做得非常有体积感。
用黑色加深整体质感,是一种美学上的转换。手拉胚的时候由下面往上拉,有头有尾,使造型上呈现完整美之感受。所以有缘逛博物馆时需要细细感受。
这样的造型稳重大气,一点都不仓促。鱼的图案,象征对丰盛和富饶的期许,年年有余,是先民对于美好生活之憧憬。
2.2. 青蛙蟾蜍
几千年前人们便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描绘自己所看到的万物,把青蛙及蟾蜍之特征表达出来。
我们经过很多文明的思考和教育,却失去了一种最单纯的状态。
若以儿童画的方法去欣赏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远古时代人民的创造力,是一种有趣的样貌。
青蛙产大量卵之图案,可能有寄托富饶的精神期许在里面。
2.3. 鸟纹细颈瓶
鸟纹细颈瓶头小身大,脖子细长。制造陶器的时候为何会形成此逗趣好玩之造型?是为了装水进去,不容易倒出来,因为脖子很细。
故曰:所有的物品都是先满足功用性的需求,因功用性之需求而形成此细颈部分。
美,是以功用性为出发点,久而久之形成的线条,成为人类潜意识中的美之经验,大有讲究。人类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每个时代都十分类似。
2.4. 彩陶船型壶
彩陶船型壶瓶口的设计不容易,需要很小心地捏出薄片,才能做出这个瓶口,很像调味料的瓶口。
创造本身就是穿越时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价值。我们今天所设计创造的东西在以后的未来有无人会传承下去,抑或是被淘汰掉呢?几千年前瓶口之造型,到今天却还是普遍使用中。中间的图案像渔网,生活在黄河边的先民,渔网便是其生活之物品。
对称的造型,有逗趣、幽默、可爱之韵味,像长在水中的菱角,令人垂涎欲滴。造型的记忆非常特别,它会一直呈现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延绵千年,经久不衰。
2.5. 彩陶涡纹曲腹盆
彩陶涡纹曲腹盆古典漂亮。彩陶上面的图样和纹饰,抽象化,可能是一只鸟,这涉及到图腾的概念。
先民懂得把具象的东西分解、简化,再组合在一起。在上古艺术中,彩陶上面的纹饰通常有具象和抽象两种,抽象由具象简化而来。
2.6. 河南庙底沟彩陶
河南庙底沟彩陶工艺精准。在没有机器的时代,却做到了美学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对称与均衡。
画面中,黑色的点,拉出的长线与另外的线交织,形成点、线、面,这是设计美学的要素,上古时代便懂如此,在现代都不见得有它那么伟大的创造力。
当你面对美时,时间的隔阂会被消除,让我们直接面对美的存在。
点是鸟的眼睛,线条是鸟在飞翔的状态,是一种感觉,这便是抽象。抽象的表示方法,是把具象的东西简略之后组合在一起;用抽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接近西方抽象主义画家米罗,他用点线面创造出很多精彩的东西出来。这个便比较接近后者的抽象表达。
三、直线与曲线
3.1. 山东彩陶三角形纹壶
山东彩陶三角形纹壶,有明显的白色线条。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出土的陶器没有白色的线条,故这是黄河下游出土之物。
上面的曲线部分,像水波荡漾,下面的三角形的组合,散发有一种活泼性,有一种理性和秩序,所以看上去不太容易倒掉。
直线象征有一种秩序和稳定。
3.2. 马家窑双耳旋纹瓶
原始人民生活在水边,便能观察到水波流动之状态,成为民族中生动之记忆。
用简洁的线条塑造一种强烈的流动感,充满活泼的态度。本来泥土做的东西看起来憨憨的,是平乏的,但加上线条之后却能如此生动活泼,神奇极了。
这个造型像梵高的《星空》。后来的学者考证说其实是一只鸟,这个是图腾的概念。然哥深不以为然。
3.3. 彩陶双耳涡纹瓮
并非所有的陶罐都有彩绘,素陶、黑陶,是没有彩绘的。
3.4. 甘肃齐家坪红陶罐
这个陶罐后面有一个把手,上面开了一个洞,可以装水,旁边这个小小的是留口,是惊为天人的设计,有点像水管。
任何创造都来自功用性的存在,因为有这个留口,才能精准地倒在需要的地方,这在几千年前便创造出来了。
其实难以想象水龙头是彩绘的,当一种东西过分纯粹到功用性的时候,没有彩绘存在的必要了。
3.5. 甘肃新店双耳壶
此乃甘肃辛店双耳壶,新石器时代晚期。上面有雷纹及云纹。
文化的传承永远没有间断,政权更替阻挡不了美的传承。
上面的线条像有书法的韵味。
四、图腾之思考
原始的人会把很多动物画在陶器上面。看到鸟在飞,羡慕其能遨游天空;看到毒蛇捕猎动物,则仰慕其攻击性,所以把动物放在与人同等之地位,心生羡慕之情便是图腾之崇拜。
皇帝是有熊氏,把熊当作自己的祖先;商朝人向往的祖先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变成了文化的符号。台湾一些少数民族则信仰百步蛇,崇拜之到不可思议之地步,酋长的家在底部便养很多百步蛇,并且装点各种毒蛇图样。
这便是图腾的概念。文明尚未很开化的民族,会祭拜动物,其实亦有祭拜祖先之意。
4.1. 山东龙山文化白陶鬹
山东龙山文化白陶鬹整体造型漂亮简单。把手的部分,像是藤曼编出来的感觉,一是防滑,二是手对麻绳有一种记忆,如果干巴巴有可能握不住。
美,是一种记忆上的传承。
肥嘟嘟的身体,三只脚撑起来,看起来非常优雅。美的品质有很多种,优雅、雄厚都是其中之一。竟然用小小的脚去撑起这个沉重的部分,非常可爱,四两拨千斤之感。
当时人们可能很崇拜这个动物,所以把这个形象做出来。
五、图腾之发展
今天有两只鱼,交叠在一起后,去掉头,把身体拉长,再变化成其他造型,直到认不出原始的造型。这是二十世纪抽象派之做法,是挺迷人。
用图腾的方法拆解分析,可以看到远古的人创造的造型在图腾崇拜的原始形象的各种变形变化。
看到抽象的图样可以尝试用此法去欣赏,来理解其所表达之物。
创造,是把原来的东西改变,升华到不一样的用途。
六、人性之自觉
世界各国文明中,在上古时期皆有精彩的人像,但在中国却是很少。
埃及在法老王时期刻画的法老王像严肃地注视你;希腊的人物造型则诞生出非常漂亮的肌肉佬造型;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用石头做雕塑同样非常漂亮的造型。
而中国的上古时期,最早的人像雕刻,却像俄罗斯套娃。
6.1.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仰韶文化
陶罐上面有一张脸,几乎用泥土的片贴在上面,上方刻画几条线代表流苏,在泥土上面捏出尖尖的鼻子,眼睛及嘴巴十分漠然,感觉毫无生命力,非常无神,有一种淡淡的荒凉。
6.2. 面部特写
此脸并非完整的人的身体,而是依附在陶罐的上面,仿佛在说此人是在泥土中成长、生长出来。
表情里面有一种憨厚,非常宁静地凝视着远方,这是远古时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的凝视吗?
七、蒙昧中之身形
7.1. 齐家文化 红陶人头像
这人像非常简单,简单到似乎五官都可有可无。在远古的大地上,这些人好像对生存没有任何意见,好像从黄土中爬出来的感觉,好死不如赖活着,没有太多怨言,仿佛是中国大地上农民的心声。
只想活下去,所以不在乎长相好看与否,不关心自己最终消失于大地之中,卑微地活下去,努力地活下去,这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的秘密吗?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存留下来,当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心酸与悲悯。
7.2. 柴家坪人面像
我当初觉得上述解读恐怕纯粹是工艺水平所限,因为横向对比的时候并非基于同一个时间。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贡献和牺牲,一言概之,共产党依托农民缔造了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发展、启动了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奇迹,即将实现承接产业转移……
而农民,却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是中国社会畸形结构下稳定的基础,是先富起来那部分地区的剥削对象。是两只猫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也将是两只鸟的代价承受者。
这是农民的贡献。至于说牺牲了什么——牺牲了国家发展成果共享之权利,牺牲了大量的生命,和做人的尊严……
这是我后来对于先民人像的重新思考。
终、后记
此系中国艺术漫步第一章节。总共十七章。之后的更新我会将跳转链接逐列于此。
此为本人本科时代启蒙老师李昇翰老师开设之公选课《中国艺术漫步》之笔记汇总整理。
艺术是心灵最后的救赎,中国艺术之滋养是本人精神世界赖以充慰之食粮,在此分享给朋友们。
中国艺术漫步系列汇总
其二 浪漫与古典的青铜时代
其四 汉隶与天圆地方之美
其五 汉代多元文化与人天信仰
其六 魏晋风范——墨韻留情
其七 魏晋风华——多元与传统
其八 佛教传入及炳灵寺、云冈石窟艺术
其九 千年敦煌上——悲愿与激情之美
其十 千年敦煌下——繁缛与辉煌之美
十一 唐代艺术——多元与大器之美
十二 唐代艺术——绚丽与感伤之美
十三 五代艺术——贵气与质朴之美
十四 北宋大观
十五 宋代艺术——墨韵与青绿之美
十六 宋代艺术——山水与民间之美
十七 元代艺术——隐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