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哥的精神故乡

The Spiritual Hometown of Brother Jang

0%

新加坡鸟仔概说

以爪哇八哥为例作简要概述。


我听说,古代那些有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鸟的。正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鸟。身居南洋岛国而日夜聆听到鸟的鸣叫声,如果对身边的鸟都未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难道不是不合理的吗?

新加坡鸟类协会去年的数据爪哇八哥(Javan myna)在新加坡常见鸟类中位列第一。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爪哇八哥便一直是新加坡最常见的五种鸟类之一 (Annual Census of Birds by Nature Society Singapore, NSS)。

谁能想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经由宠物贸易才被引进到新加坡的爪哇八哥,今时今日已成为本地最令人爱恨交加的街头鸟仔之一。无论在小贩中心、市区商圈、海边或树林里,都有机会见到其踪迹。他们或飞入寻常百姓家偷食好料,或在楼下与鸽子争抢拜天公的贡品,又或者在你刚洗好的车上优雅如厕,留下一副留白妥当的淡墨山水图。

随着新加坡都市化所引发城市噪音增长,爪哇八哥亦不得不提高声量,才能在繁忙的混凝土丛林中与同伴沟通。声音的变化,使这种可爱的宠物鸟逐渐成为人人喊打的吵闹鸟佬,甚至被称作“害虫(pest)”。

又因其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及所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便和其亲戚土生八哥(common myna)和家鸦(house crow) 一起被列入新加坡最臭名昭著的三种入侵物种。一份对这三种鸟的研究表明爪哇八哥的增长数位居榜首,然而却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数量锐减,这与新加坡的都市化及政策的干预有关。

从1981年开始,当局便授权新加坡枪械俱乐部的会员捕杀他们,此外,亦通过把适合他们安家的树换成不适合的树来控制分布范围,甚至在某些居民噪音投诉多的地方进行令人不安的“人道毁灭”,如用大塑胶袋把整棵树包起来,再灌入二氧化碳把成百只八哥闷死在其中。然而自然法则告诉我们,只要一个种群未被赶尽杀绝,便能春风吹又生。因此,当局对于爪哇八哥的管控,终究是个无止尽的循环。

有趣的是,新加坡本身便以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著称,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才移民新加坡的爪哇八哥如今早已落地生根,鸟丁兴旺,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想将他们作为新加坡的国鸟。然而他们却也因“入侵物种”的身份而被居庙堂之高及处江湖之远的人士深恶痛绝,恨不得将他们驱逐出境。

几年前,荷兰摄影师 Anais Lopez 便以“移民”为主题作展览,从爪哇八哥的视角切入,探讨关于移民、身份认同、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他者等课题。展览中,最醒目的相片莫过于这张爪哇八哥过街图,好像揭示他们为被接纳、为融入这个社会所做出的努力。


本文结束,感谢阅读。点击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