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将潮州话有音无字的部分用谚文表音。
最近很感兴趣《训民正音》的谚文造字逻辑:基于天地人、阴阳五行的逻辑而创造出来的表音文字,有一定东方哲学色彩。
朝鲜世宗发明谚文后,朝鲜王朝中后期两班贵族阶层也开始将谚文用于文学创作,出现了汉字谚文混合体书写。与日语的汉字假名混写类似,汉谚混写是用汉字书写起源于汉语的辞汇,而用谚文书写本土词汇。
谚文的表音逻辑和一些汉语方言如潮州话有某些相通之处: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某些发音特点如入声、闭口音等,以至于一些潮州话的发音写成谚文读起来毫无违和感。
虽然大部分潮州话的音都可以写成汉字,但其在形成过程中也保留了一些未必由汉族移民带来的本土词汇,因而并无相应的汉字。现在一般用训读字、生造新字、同音字甚至谐音字等方式来书写少数有音无字的独特词汇。如果用谚文来标记,也是颇有趣味。
现尝试用谚文代替表音,为便于查阅读音,我做了一个表格把1960年广东教育部门推出的《潮州话拼音方案》与谚文对应。
比如,潮州话的 têg4(8) to5(去外面玩)一般被写作谐音“踢桃”,另有诸多写法如“佚陶”、“𨑨迌”、“踢跎”乃至“挑达”等,众说纷纭。如用谚文则可直接写댁도来表音。又比如,潮州话作为结构助词的“个 gai5”虽然有已被考释的本字“其”,但可能文读音 ki5 更流行的缘故,民众还是习惯使用“个”来书写,那不如用谚文가이来标记这个音就好了哈哈哈。
综上,若将潮州话不确定本字来源的部分用谚文来表音,便可试造几个句子下图所示。
看上去汉谚混写潮州话确实是可行的,谚文可以用来标记有音无字或是不确定本字的发音,不失为一种记录日常口语表达的途径。
事实上在19世纪中叶,基督教进入中国后,汕头的传教士发明了一种被称为 “潮州白话字” 的书写系统,这种纯表音的罗马字也被用来日常书写,然而碍于纯表音系统的弊端以及进入民国后国语的推广,这种文字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幻想汉谚混写潮州话若被推行,就可以解决方言书写部分有音无字的问题,也不用想现代越南语或韩语那样沦为纯表音文字,却可以准确表达一些口语,只是多学一套拼音方案(谚文)而已,好像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